转自:中国组织人事报
图为深中通道(资料图片)。7.1万家规上工业企业、7.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,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数量位居全国首位,拥有新一代电子信息等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,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、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“广东造”,全球7成以上消费级无人机产自广东……
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、我国经济第一大省、建设制造强国的排头兵,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早、速度快,战略新兴产业领跑全国。
广东为什么能?一支规模宏大的技能粤军,为广东从“制造业起家”到“制造业当家”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广东,对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提出殷殷期望:“广东要做创新驱动排头兵”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”。
高质量发展需要大批技能人才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、栋梁”“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”“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、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,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”。
朝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,广东坚持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、建设技能强省的重要支撑,持续健全技能人才培养、使用、评价、激励制度,大力发展技工教育,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。
截至目前,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2019万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722万人,占比35.8%,一支规模宏大的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与广东制造共成长。
加强顶层设计,下好技能人才工作先手棋
初夏时节,岭南大地绿意盎然、天气炎热。而比天气更加有热度的,是《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》的发布。
“广东为我们技能人才发展立法,点赞!”
“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路径和上升空间更加明确了!”
“太好了!职校毕业生也能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。”
……
5月30日,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《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》(以下简称《条例》)。《条例》一经发布,引起了技能人才的热烈讨论。
作为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,《条例》从加强培养、完善使用、规范评价、促进激励等方面作出规定,致力于解决当前技能人才发展瓶颈问题,为广东省发展新质生产力、高质量推进制造强省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。
人才聚则产业兴,产业兴则事业旺。作为经济大省、制造业大省,广东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,将其作为建设制造强省的重要支撑,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,纳入创新驱动发展、振兴实体经济等重大战略。
为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,近年来,广东持续加强顶层设计,紧紧围绕产业布局优化技能人才结构,出台一系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利好政策,推动广东技工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。
2021年5月,省委、省政府印发《关于推动“广东技工”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、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导向,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。
2021年12月,省政府印发《广东省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》,大力发展技工教育,促进技师学院与高等职业院校政策互通互认,为广东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提供技能人才支撑。
2022年8月,省人社厅印发《关于〈广东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专业参考目录(技工院校)〉的通知》,破除技工院校毕业生报考广东事业单位的障碍。
2023年9月,省委、省政府印发《关于加强新时代广东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》,制定21条政策举措,以真招、实招、硬招全面赋能技能粤军建设。
2024年5月,省人社厅印发《关于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助力制造强省建设的实施方案》,加快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,赋能新质生产力,助推制造强省建设。
……
《条例》的出台,正是广东加强顶层设计、完善制度环境又一有力举措。
“《条例》进一步压实各方职责、明确分工,对我省构建技能型社会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。”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陈永康介绍,《条例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资金支持技能人才发展工作,将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、人才队伍建设总体部署和考核范围,在安排政府投资和确定重大建设项目时考虑技能人才要素。
在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的同时,资金支持力度也越来越给力。“我们坚持突出示范引领,实施技工教育强基培优计划,省级财政投入4.6亿元,扶持创建2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和30所示范性技工学校,打造引领改革、支撑发展、广东特色、国际水平的高水平技工院校。”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近五年,各级政府投入25亿元支持技工院校建设新校区,7所厅属学校新增办学面积3100多亩。依托技工院校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9个、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6个。
纲举目张。广东各地市紧贴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实际谋划,制定出台各有特色的技能人才政策、举措。广州以“产业第一、制造业立市”战略部署为方向,实施技能人才领航工程,紧密对接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。东莞聚焦“科技创新+先进制造”升级人才政策,出台技能生态10项行动,打造“技能人才之都”。佛山聚焦打造“匠才之都”,实施技工教育“强基培优”、培训载体“增量提质”、技能生态“聚能强链”、技能评价“拓面扩级”、技能工匠“选育评优”五大计划。
积力之所举,则无不胜也。在各地、各部门的合力推动下,“将技能人才工作作为产业发展的‘先手棋’”成为全省共识。
校企深度融合,打造产业人才蓄水池
从一名深圳技师学院毕业生,到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独当一面的电气工程师,陈恒只用了不到3年时间。在“深圳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”项目中,陈恒主要负责自动化功能岛电气系统设计。
“是母校,是老师们,为我们这些技师学院的学生,传授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。”陈恒感叹道,在学校中德智造学院提早接触到PLC程序设计和机器人相关知识技能,为他日后从事研发工作打下了基础。在项目里他与上百名高学历的工程师共事,技术毫不逊色。
陈恒的成长成才,正是广东技工教育坚持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培养技能人才的生动缩影,也折射出广东瞄准新质生产力、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丰硕成果。
近年来,广东坚持高位推动、系统规划,坚持校企双制办学理念,大力推动技工教育发展,筑牢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,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。目前,广东共有技工院校148所,其中技师学院43所,在校生约65.2万人,占到全国1/7,开设专业基本覆盖广东现代产业主要领域,年招生数突破22万人,每年输送毕业生超17万人。
走进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,一所以华为命名的学院引起了记者注意。
“华为学院成立于2021年,由学校与华为公司共同创办,致力于培养计算机网络应用、通信技术应用等专业的‘数字工匠’。”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党委书记叶军峰告诉记者,这样的培养方式最大特点就是贴合企业生产实践,贴合企业需求,贴合产业发展方向,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学院和企业形成战略联盟,联手共进。
在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,有两所这样的“院中院”。除了华为学院,还有一所是2018年该校与西门子合作创办的中德西门子技术(中国)国际学院。
“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,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招工招生计划、培养计划;共同参与专业建设、开发课程体系;共同组建教师队伍、实施教育教学;共同搭建管理队伍、开展考核评价。”叶军峰介绍,以中德西门子技术(中国)国际学院为例,学院使用德国先进的“系统理念”教学方法,从机械、电气、控制、网络、计算机技术、人机交互技术等多层面、多角度,使学生真正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设备控制理念及相关操作、维护、诊断、设计等应用知识。
在广东,校企双制办学理念早已全面落地开花。全省技工院校与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800多家大型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,平均每个专业与7个企业合作。全省技工院校普遍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,75所技工院校纳入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建设院校及建设专业名单。
比如,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2015年起与华为机器有限公司开展订单班合作,近五年,学院为华为输送高技能人才近600人,其中技师岗200余人,人均月薪达1.2万元以上;深圳技师学院通过“高端引领、深度融合”的校企办学模式,与华为、亚马逊、腾讯等行业龙头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培养大批“云计算”高技能人才。
为更好服务产业,助推制造业当家,广东积极引导技工院校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,坚持“学科跟着产业走、专业围着需求转”,根据新兴产业需要对专业进行动态调整,全省技工院校专业数量从500多个缩减到341个,覆盖广东80%产业领域,特别覆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、制造业和未来产业。
在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白云校区,两块写着“创新素养和数字素养研究中心”“‘双课堂’协同育人研究中心”的牌匾格外引人注目。
“‘双中心’的揭牌成立,就是学院探索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所迈出的新一步。”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党委书记曾威介绍,学院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,在打造“智能制造·数字服务”大专业格局上下功夫,对传统优势专业植入新的课程,促进老树新花;对新兴专业大力布局,如开设了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、智能网联汽车等专业;对未来专业,如电力、储能等方面加紧谋划。
在佛山技师学院,学院对接智能制造、高端装备制造、增材制造、工业机器人、新能源汽车、新一代电子信息、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建成6大专业集群,共32个专业。
完善人才使用与评价,培育“产教评”技能生态链
发展新质生产力,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学巨擘,也离不开脚踏实地的能工巧匠。在广东,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。
在距离地球500公里的某个轨道上,一颗名叫“佛山一号”的卫星在太空运转。这是由佛山季华实验室设计研制的全球首颗100公斤0.5米分辨率光学成像卫星,其核心技术突破的背后,既有国内外顶尖科研人才的贡献,还有一群高技能人才的有力推动。
在位于南部海域的油田上,中国海油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“璇玑”系统指哪打哪,精准控制几千米地下的钻头“瞄着”油层去、“闻着”油味儿钻。而突破“璇玑”系统所有关键零部件的制造瓶颈,实现国产化、产业化的背后,同样离不开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倾情付出。
……
“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,涉及领域新、技术含量高,依靠创新驱动是其中关键。而高素质技能人才是